閱讀筆記-時間悖論

今天要分享的書是「時間悖論」,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·金巴多博士、約翰·波伊德博士。

本書概述

這本書介紹的時間觀,不是「現在幾點了」這種時間觀,而是人對於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看法。

作者認為,一個人的幸福感來自於時間觀的平衡——懂得從過去汲取力量、在當下享受、並為未來規劃。

分享一下時間觀的類型及特點

  • 過去型

分為正面型跟負面型,兩種不同類型的時間觀,在回想過去發生過的事件時,會有不同的感受。

其中一位作者五歲的時候得了雙側肺炎,在1939年沒有特效藥,他跟一群小朋友被隔離在收容病房,父母探病只能隔著玻璃窗,旁邊的病床隨時會空,不是痊癒出院,而是死亡。

作者花了五個月才痊癒,作者認為他從住院過程中學到如何討護士歡心、創造團體遊戲跟其他病友一起玩,並且想像未來強壯的自己,以克服晚上的夢魘,在1939年與作者同年紀的小孩有63%死於這種病狀,作者經歷過的這場病在他心裡留下了正面經驗。

過去的經驗雖然可怕,但人可以決定自己如何看待這段記憶,作者把當中比較美好的經驗保留下來,並且給予自己更正面的反饋。

當然過來也有負面導向的思考模式,擁有負面導向思考的人,會放大過去經驗的負面,也會影響到現在的思考。

  • 現在型

現在導向的人是非分明,是就是、不是就不是,可能性這種概念對他們來說不存在,他們不相信明天會更好,或是事情在明天會發生變化

人的預設模式就是現在導向,在過去原始時代,需要不停移動尋找食物,比較不會去規劃未來,要到農業時期之後才開始有未來導向的概念,而在現代,時間規劃變成必須的生存技能,人要透過學習才可以理解未來導向的概念,現在導向又分為現在享樂型現在宿命型

  • 現在享樂型

人生苦短,及時行樂是他們的最佳寫照,現在能夠滿足他的需求、快樂,就會去行動,這種人行動力強、樂觀,但是往往會陷入財務困境,因為他不會管未來將要承擔事情,就像是現在放暑假,暑假作業就是先丟到一旁,先玩再說。

  • 現在宿命型

這種導向的人常常說反正我再努力也沒用、我沒有天份、我沒有資源、這都是命、有人就是命好、他運氣好、我運氣不好,會找各種理由讓他不會做出行動,就只是隨時間流逝,躺平族大概就是這種類型的人吧。

  • 未來型

未雨綢繆,注重儲蓄、買保險,確保未來生活過得穩定,大家可能會覺得這種類型是最好的,大多數現代忙碌的上班族都是這種類型,他們永遠在想著未來的行程,忽略了當下,以至於跟家人朋友關係疏遠,也缺乏放鬆的時間,生活壓力比現在型的人更大,對他們來說事情永遠不會有停下的一天,因為都是在預測未來的事情,科技的進步讓人可以在相同時間內處理更多事情,所以他們又更忙碌了,通常都是等到身體出狀況才會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生活,最後發現自己錯過許多重要的情境,像孩子的成長過程,朋友的相處之類的。

總結

一個人的時間觀有很多面向,我們不會只有其中一種發展,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時間觀,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任何事都保持平衡,不要偏向其中一種極端的時間觀,生活會過得比較輕鬆一點。

我們很多時間觀都受環境影響,如果真的想改變的話,可能要換一個環境會筆較好,我身邊的人就常常把「一切都是命」這句話掛在嘴邊,他們認為一個人的財富是出生就註定了,最近因為股市熱潮,他們也跟著投入,結果賠錢,又是那句話,「沒那個命」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